“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残志坚、向阳而生,坚守三尺讲台,四季躬耕不辍,用爱与奉献诠释了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值得尊敬。
今天是9月10日,第三十九个教师节,让我们一起走近与命运顽强抗争的残疾人教师,聆听他们育人真心、忘我付出与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独臂教师”
为乡村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
风扇的风迎面扫来,纸张翻卷,乡村语文教师梁木山的左臂衣袖随风飘舞。
1997年,梁木山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福建漳州长泰的枋洋中学执教,但命运却跟他开了个玩笑。1998年秋天的一个周末,梁木山出门干农活途中遭遇横祸,使他失去了左手臂,左下腿也粉碎性骨折。
手术后阵痛中醒来,梁木山睁开眼看着满身绷带,哭得撕心裂肺。“当时很消沉。”梁木山回忆,“学生们每个周末都来看我,对我说,梁老师,我们想早点听你讲课。”
面对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梁木山热泪盈眶,“我还有一只手,我还能教书!”就这样,他渐渐走出了人生的“至暗时刻”。
在课堂上,梁木山在给学生们写板书。受访者供图
“别人能做到的事,我自己也要做到,并且要做得更好。”梁木山在内心时刻提醒自己。直到今天,枋洋镇当地许多村民依然记得:这名乡村教师重返校园的最初几年,常常咬着牙走路、讲课,劳累和伤痛让他成天大汗淋漓,衬衣干了又湿;他摸黑进村家访,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和村道上,时常摔倒又爬起,一身泥水,一身伤痕。
单手耕耘26年,梁木山为1000多名乡村少年插上梦想的翅膀。他生动的课堂让一批又一批孩子爱上语文、爱上写作,他辅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省、市、县作文比赛一等奖。
“教书这份工作是我热爱的事业,每研究出一个新的方法,我就觉得很有成就感。”梁木山说。
坚守40载
用爱心和汗水培育孩子们成长
“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教室里,拄着双拐,一步一蹒跚的老师张兰萍带领3名一年级学生进行早读。
风雨人生路,坚守40年。幼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的张兰萍是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水川镇白茨滩小学一名“全科”老师。
她自1984年高中毕业,在白茨滩小学担任没有工资的代课教师以来,边教书边自学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汉语、文学等小学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再到全国优秀教师,近40载的时光,张兰萍默默地走过了一条汗水和泪水交织、光荣与梦想共存的从教之路。
在白茨滩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目前仅有18名小学生。为了让这些小学生尽可能多学、多读、多长知识,张兰萍尽其所能给他们多教、多讲、多做辅导,最多时候曾教过数学、语文、美术等5门课程,采用分级上课、分别讲授、单独辅导等方式方法,对所有孩子做到“一个也不能少”。为了开拓孩子们的眼界,长期以来,张兰萍自掏腰包购置图书及少儿读物,设立图书角供学生阅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我不仅要关心他们、爱他们,更要让他们从小形成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张兰萍说。
身份转变
用自身经历鼓励孩子实现梦想
江西萍乡的贾君婷仙因患有先天性眼疾导致双目失明。2002年,自幼便展现出运动天赋的她,被江西省残联选拔为田径运动员。
2016年里约残奥会,她登上了里约残奥会女子T11-T13级4×100米接力项目冠军领奖台,并打破了世界纪录。
从小在普通学校读书的贾君婷仙感受到视障给学习带来的艰难,“读书、看报、过红绿灯,这些健全人再容易不过的事对我们盲人来说,比登天还难。”
2017年9月,退役后的贾君婷仙回到家乡,成为江西省萍乡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
贾君婷仙在授课。受访者供图
在她的倡导下,2019年9月,学校开创性地成立了首个启明班。带着对视障群体的深厚感情,贾君婷仙倾注全部心血,力争授好每一节课。除了常规课程外,她还针对性地教学生朗诵、弹琴、定向行走、形体矫正、盲人计算机等实用技能。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贾君婷仙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都专门做了一个教案。
“在特校工作,我会格外重视学生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她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孩子们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有哪些困难。让她引以为豪的是,她的学生有的在全省朗诵比赛中获得季军,有的在全国性的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亚军。
“我想当好一名特教教师,让那些和我一样的残障孩子能够融入社会大家庭。我希望每个孩子都像不同的种子一样,通过努力学习,最后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贾君婷仙说。
心怀热爱,躬耕不辍。他们虽然身有残缺,但是坚持用耐心和专业教导学生,在讲台上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在学生的心中种下爱与希望,为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书写朴素而厚重的篇章。(周静圆、实习生阙梅梅)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日报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