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资讯 > 滚动 >
傅厚岗1号、5号_焦点快播
2025-10-25 21:33:20   来源:南京发布  分享 分享到搜狐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从老印刷厂到非遗产业园


(相关资料图)

从封闭厂房到开放空间

从机器轰鸣到文化流淌

……

承载着七十多年工业记忆的

南京人民印刷厂正破茧重生

蜕变为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

效果图

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前身为南京人民印刷厂,位于玄武区玄武门街道,地处玄武湖公园西南、百子亭新天地南侧,周边有丰富近现代建筑资源。作为今年南京城市更新计划实施项目之一,建设单位将以非遗文化为基础,凭借建筑空间的主题化表达、生活化艺术形式,打造集文旅、研学、展览、商贸、办公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让非遗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目前园区主体结构

已全部加固改造完成

进入装饰装修阶段

一起提前看

承载记忆的城市新地标

南京人民印刷厂的前身可追溯至1953年,作为南京最早的“老字号”印刷企业之一,曾承载着城市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1958年,该厂与南京五四印刷厂合并,组建为国有综合性印刷企业。历经时代变迁,印刷厂现已迁至江宁滨江开发区,专注于票据印刷、包装及教育印刷等业务。

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改造聚焦于厂区旧址的1号住宅底层商业办公裙房及南侧5号厂房。项目采用“经济适用、功能置换”的更新策略,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打破原有封闭的厂房结构,重塑建筑与城市的互动关系,提升街道界面活力。

“之前老厂房空间封闭,与城市关联度较弱,依托城市更新,我们将做好文化传承,以新工集团多种非遗手工艺为挖掘点,打造本土非遗文化为主题的产业园区,展销研游结合,前店后厂,多元展示非遗文化魅力,构建非遗手工艺的产业生态链,与周边优质资源联动发展,主题串联周边节点,纳入主题旅游线路。”项目负责人说。

新旧共生的建筑升级

“我们从传统建筑设计形式中汲取灵感,”设计负责人介绍,“比如柱廊的秩序、游径的流动、框景的意境,重新诠释既有建筑的空间过渡与立体复合关系。通过穿插、叠加等手法,构建层次丰富的体验场所,积极营造建筑与城市街道之间的‘灰空间’,实现新旧共生、室内外交融的和谐场景。”

项目尊重原有建筑的结构主体性,以此作为空间再生设计的核心原则。在改造过程中,尽量避免对主体结构进行大规模拆改,保障建筑安全,同时将周边居民的生活便利纳入考量,做到低影响、轻干扰的改造。

效果图

没有围墙的非遗博物馆

产业园将通过打造非遗会客厅、非遗小剧场等多功能空间,为非遗项目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平台,将园区建设成为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新典范,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集聚地。

根据项目设计定位,产业园一楼以日常商业配套和非遗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引入面包店、咖啡店、小型菜场等社区生活服务业态,兼顾便民性与文化体验。二楼和三楼,以宝庆银楼、金线金箔、南京工艺美术等为代表,聚焦于“展销研游一体”的非遗体验馆。非遗研学课堂将面向大众以亲子研学课堂为主,还将联合专业院校,推行校企合作,举办专业研讨会、非遗手工艺文化交流及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等。

“目前,产业园已正式引入一批优质非遗项目,包括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南京剪纸、金陵竹刻、南京瓷刻、南京泥人、南京仿古木雕与牙雕、扬州漆器、蚕丝皂制作技艺等传统代表性项目。同时,也吸引了如钟山手表、天王手表、艺术共创空间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创新品牌。”运营负责人说。

新工·印记非遗产业园的蜕变,不仅是建筑的焕新,更是一场关于城市记忆、文化传承与空间再生的生动实践。

它以“微更新、轻改造”的更新策略、“可触摸、可体验”的非遗运营模式,为城市更新注入了人文的温度与创新的活力。

未来,这里将不仅是非遗项目的集聚平台,更将成为市民可走进、可感知、可共享的文化生活新地标。

内容来源 | 南京建设

关键词: 最新资讯


[责任编辑:ruirui]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广告服务| 建站服务| 联系我们
 

中国焦点信息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22005074号-20,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